首页> >文章内容

工学部“人工智能AI筑梦促成长”服务队走进红星小学,科技启蒙童心

返回 2025-09-26

9月23日,工学部“人工智能AI筑梦促成长”志愿服务队受邀深入红星小学,以“脑电波交互技术体验”为核心,开展了一场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人工智能科普启蒙活动,将前沿科技与基础教育深度衔接,为小学生打开了探索智能世界的大门。​

活动现场,志愿服务队精心设计了“头环控制机器人”互动体验环节,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小学生们依次佩戴特制的脑电波采集头环,通过集中注意力、调整情绪状态等方式,成功操控机器人完成基础动作。这一过程中,志愿者以通俗化语言拆解技术原理:头环内置的电极传感器可实时捕捉大脑神经元活动产生的微弱电信号,经预处理后传输至终端,通过预设算法将电信号转化为机器人可识别的控制指令,最终实现“意念操控”的效果。生动的实践让抽象的“人工智能”概念变得可感可知,有效降低了小学生对前沿技术的认知门槛。

“我们希望跳出传统‘单向讲解’的科普模式,通过‘体验式学习’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志愿服务队代表介绍,团队在活动设计中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复杂的技术原理转化为“可操作、可观察”的互动环节,让每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尝试,在反复调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信号采集—数据处理—指令输出”的技术逻辑。这种“做中学”的模式,不仅契合基础教育阶段“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更能帮助孩子们建立对科技的直观认知,培养科学思维。

红星小学参与活动的教师对此给予高度认可:“这类高校志愿服务进课堂的活动,有效拓展了课堂教育的边界。相比传统的书本教学,沉浸式的科技体验更能触动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感受科技的魅力,进而萌发对科学、工程领域的兴趣。”​

工学部“人工智能AI筑梦促成长”志愿服务队近年持续推进“AI与编程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已为多所学校提供特色科技支教。该活动既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为大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平台,提升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也是高校科研资源对接基础教育的桥梁,通过转化AI、编程等前沿知识为中小学启蒙内容,助力基础教育科技素养培育,实现“高校实践育人”与“中小学科技启蒙”双向赋能。未来,服务队将结合不同学段认知水平,优化活动、开发更多互动科普项目,持续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注入高校力量。

阅读次数:118
版权所有@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工学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69号 联系电话:0311-8078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