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触摸历史 声飞课堂 ——我院教师团队以“再现式展演”探索思政课改革新模式

时间:2023-3-27 11:41:26 阅读:3251

“突出主渠道建设,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2022年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政课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拓新创新助学强教是关键。5年以来,我院徐国强老师带领的教研团队在思政课改革之路上的不断探索,立足学院多学科特点,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编演为历史、艺术、外语、传媒等不同专业融合的“情景剧作”应用在现场教学中,得到了师生的良好反馈。


以“演”促学,专业特色融入思政课

在一节《纲要》课堂现场,由英语、法语、日语3个专业学生合排的《铭记历史,汲取动力》历史剧呈现在师生面前,内容选自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的典型片段,再现了近代史上我国所经历的屈辱历史。由于语言的特殊性,情景剧中穿插多国语言的使用加强了剧情的带入效果和感染力,使师生沉浸在这段“再现”的真实历史中,在感怀悲愤的同时激发奋发图强的决心。把演出“搬”进课堂,打造“思政+”的教学内容,还有多种落地方式。由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现场朗诵《七子之歌》《与妻书》《少年中国说》等;由音乐专业声乐主项学生现场演唱《国民革命歌》《秋收暴动歌》《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等;采用舞蹈、器乐演奏、独唱、男女二重唱、朗诵、小合唱、合唱等多种艺术形式表演《使命•初心》《中国妈妈》《红船从南湖启航》《十送红军》等等。通过系列“思政+艺术”情景教学,把思政课内容形象化、立体式地呈现出来,使讲授式课堂充满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真”动情,课程效果受师生好评

以展演为特点的情境式教学,带来真实的情感体验。示范课结束后,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了解课程效果、收集师生反馈。现场听课的学生表示,通过历史剧表演,感觉“身处此场景中更加清楚地感受到当时落后的中国和先进的英国之间强烈的对比,感受到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体会到中华人民的无力与愤怒”,对“中国人民顽强抵抗的精神更加肃然起敬”。有的同学认为,情景式教学好比课堂上的“特殊文字”,透过这些文字背后的辛酸与苦楚,更能真切地了解到苦难而不屈服的近代中国。在一份由3580名学生(688名参与过表演、1549名听过示范课)共同填写的调查问卷中,98.8%的人认为参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艺术”教学改革节目表演,对学习该课程有益。

以“德”育人,构建思政课堂新模式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徐国强及团队教师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思政课程中“理论知识”传播转化的难度,认为以“知”为本的课堂教学,还应把“情、意、行”的构建作为重要目标,既“晓之以理”,又要感化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内心的触动,做到“以情化人、以情育人”。在充分考虑资源调度和实施的可行性之后,课题组提出以多专业联合为基础、情景式教育为引领的“再现式展演”模式,通过大量实践探索展演内容在课堂讲授中的“落地”方式,统筹把握表演与讲授的结合、情感与理性的融合,让学生从抽象和遥远的历史中获得认同和共鸣。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该课程模式下已累计展演节目31个,艺术学部传媒学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志愿服务小分队,历次参演学生累计937名,课程受益学生共计2592名。